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百年萨拉齐】黄埔军校里的萨拉齐人

    信息发布者:condyldw
    2017-06-18 08:55:37    来源:土右旗志史办//高景哲供稿   转载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杰出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做过种种不懈的努力。孙中山为缔造共和,组织同盟会、在海外四处演讲、发动华侨募集经费、创立三民主义学说、组建国民党,甚至一度借助日本、苏俄的力量,这些努力为他在华人世界赢得巨大的声望。但是,那时的中国,没有军队一切都是空谈。孙中山因为没有军队,被一些人讥讽为“孙大炮”;因为没有军队在讨袁护法等运动中,不得不依靠这个、那个军阀;最后落脚广州,连陈炯明都看不起他,敢造他的反。

    枪杆出政权。孙中山晚年痛感没有军队,而亲手缔造了黄埔军校。比起旧式的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政治与军事并举,更加重视学员的理想、主义、信念的教育。它招收的学生,不是希求飞黄腾达、升官发财的庸碌之辈,而是矢志救国救民的民族精英。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里面当然要有我们萨县籍的学员。

    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廖仲恺在黄埔军校的礼台上


    以下是目前搜集到的黄埔军校萨县籍学员名录。

     黄埔军校萨拉齐县籍各期学员名录

    姓名

    期数

    别名

    年龄

    民族

    所在部队

    高荣

    四期

    高子欣

    21

    步兵科一团五连

    白桢

    四期

    白瑞田

    21

     步兵科一团五连

    任俊

    四期

    任子文

    21

    步兵科一团六连

    刘佩

    四期

    刘之章

    25

     步兵科二团七连

    云星槎

    四期


    22

     蒙古

    步兵科第二团七连

    云继先

    五期


    21

    蒙古

    步兵科步兵总队

    张禄

    五期

    张寿山

    22

    蒙古

    步兵总队

    刘聚德

    九期



    一总队步兵二队

    张凤鹎

    九期



    二总队步兵三队

    鄂友三

    九期



    骑兵科

    高宪岗

    九期



    骑兵科

    田林

    十期



    步兵科

    张希孟

    十期



    骑兵科

    葛永昌

    十三期



    步兵科

    任方




    骑兵科

    我们盘点两位著名学员的事迹。

    云继先(1907—1936)。云继先是沟门后湾村人,其实还不是后湾村,他出生的那个村子名为“小沙尔沁”,是个少数民聚居村,村民多是云姓蒙古族。这个村子后来被提倡日蒙亲善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村民被迫迁入后湾。

    身着便衣的云继先


    云继先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云亨,内蒙古的辛亥元老。他的夫人云秀桐是塔布村乌兰夫的叔伯妹子。1923年夏,一个名叫荣耀先的土默特蒙古族青年骑着马四处游说,让旗下那些有能力的蒙古族家庭把子弟送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云继先就于该年秋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受李大钊、邓中夏影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底,李大钊将云继先送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和荣耀先分在一处,先后在国民革命军第六、一军,荣耀先任团长,云继先任警卫连连长。1927年春,北伐军打到山东境内时,荣耀先牺牲。云继先奉部队党代表之命,将云耀先遗骨运回土默特旗安葬,后到南京驻防。

    云继先


    1932年秋,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王爷德穆楚克栋日布到南京游历,并物色蒙古族优秀青年帮他搞内蒙古自治运动。云继先应邀回内蒙古帮助德王训练军队,1934年4月,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在百灵庙成立,云继先任保安处第二科科长。

    1936年春,德王在日军操纵下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云继先在乌兰夫、傅作义等国共人士动员下决定举行暴动。2月21日夜,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率领保安队800多名官兵和几十名文职人员举行武装暴动。暴动队伍捣毁军械库,到指定地点集合,踏着积雪向东南进发。

    傅作义在幕后一直关注着百灵庙暴动的事态演变。他派孙兰峰以接应为名控制了暴动队伍,并将暴动队伍改编后安置在水涧沟门、板申气一带。2月25日,云继先在报纸发表通电,向全国介绍了暴动的原因及队伍的现状。

    因当时的各方力量都在争取驻沟门、板申气的暴动队伍,所以这支队伍内部很快出现分裂。9月13日,在德王亲信的策动下,部分人员哗变,以“喝兵血”为由,囚禁了云继先和朱实夫。夜色末尽时,云继先被敌枪杀。

    云继先牺牲后,中共西蒙工委联合当地爱国人士,以百灵庙暴动涌现出来的进步青年为骨干,重新组建绥远省蒙古族保安总队。以后又几经改编,逐步壮大,在共产党的实际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鄂友三(1912~1958)。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鄂友山的名气比云继先要大。尤其近些年,鄂友山成了争论性的人物。这不但不奇怪,反倒恰恰说明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对历史的热爱。

    土右旗志史办1994年出版的《土默特右旗志》中,对鄂友山的功过是非有客观的评价。主编史银堂先生采访过鄂友山的家属、部下,对鄂友三的一生把握的很有分寸,可惜很少有人关注这些资料。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鄂友山的了解仅限于“过”,近年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提法下,鄂友三“功”渐渐为人知晓,一些人又以功压过,评断偏颇,造成争论。

    1912年,萨县沙尔沁村郭二老毛家添了个男丁,郭家少地没伙,平白又添了一张嘴,实在养活不起,便将婴儿送至萨拉齐城里的耶稣堂。这堂里住着个大善人,是瑞典国来的传教士,叫鄂必格,专门收养弃婴。往后,郭家的儿子便跟着神父姓了鄂,叫鄂友三。

    鄂友三虽在洋堂里长大,却是个标准的萨县人,自小就敢打、好斗、不服输。他在教会的育英小学毕业后,进入归绥中学。这时的鄂友三已近成年,三角眼、赤红脸,体壮力强。鄂友山的运动神经很是发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篮球、足球、攀杠子、跳高、跳远、拳术都是行家,还代表绥远省参加了全国的运动会。

    1931年,鄂友三进入黄埔9期骑兵科学习。黄埔军校里的北方汉子不是很多,南人对骑术又不很精通。1934年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时, 鄂友三进行全副武装骑马横渡长江表演时,烈马失惊,他不意套镫摔落下马,拖拉中以双手交替托地,坚持挣扎了二三里地竟又跃起身躯,揪住鞯皮,急上马背。出生江浙的蒋介石哪里见过这等景象,他大喜之下,重奖了鄂友三。

    黄埔军校校徽


    1939年秋,鄂友三回乡报国,以国民党绥远省自卫军前敌总指挥部上校参谋长身份上了大青山。鄂友三有丰富的军事理论,又加抗日战场的实践,很快就成为了自卫军的中心人物。

    1940年,在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发动的反顽斗争中,鄂友三被俘虏,后跳山逃出,但脖颈中弹,弹头始终未能取出,鄂因此与八路军结下了深仇。

    1940年至1945年,鄂友三率领自卫军在武川、固阳一带转山头打游击。他采取避实就虚、化整为零、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等游击战术,白天上山隐蔽,夜晚进村活动。在武川的可怜沟、圪妥儿一带的大山里建立立足点。又以此为依托,逐渐向外蚕食扩张,壮大队伍。鄂友三非常痛恨日伪、汉奸、特务,凡有这类人被他捉住,都要用一种特殊的刑具勒死。这就是所谓的“好人见了鄂友三,又有吃来又有穿;灰人见了鄂友三,二尺麻绳杓(biao)子扳”。

    鄂友三反共是出了名。由于他的驻地与我大青山根据地犬牙交错甚至是重叠,所以两军遭遇的机会很多。他的那些部下也都知道鄂友三与八路军势不两立,因此许多八路军、游击队的指战员都牺牲在了他的枪下。

    鄂友三贪色,用他部下的话讲:“师长是有那么点儿毛病”。其实何止是“那么点儿”,他自己都毫不隐讳地说:“除了打仗,刮风下雨也夜不虚席!”。这就是后山群众称其“鄂毛驴”的缘故。

    1945年,鄂又兼任萨拉齐、包头、武川、固阳、和林、凉城等7县行政督察员,势力从后山发展到前山。这年春天,鄂率部与日伪军在水涧沟门激战两天一夜,获得胜利。隔了一日,驻包日酋派代表来诱降。提出:双方停战,共同防共,委鄂为张家口至包头一线的靖安总司令。鄂表示:“防共不防共,是我们的家事,我听傅作义将军的命令;至于停战,你们是侵略者,你们侵占中国的土地,我们就要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下午,鄂率部抢先接收萨拉齐县。在萨拉齐城内四合园附近举办的欢庆仪式上,鄂友三上台演讲。他问台下的老百姓:“抗战是怎么胜利的?”台下鸦雀无声。鄂友三指着台下一名士兵道:“你上台来!”这名士兵上台后,鄂友三举起他的一只脚,这脚上的鞋底早已断掉,露出满是燎泡的脚底。鄂友三指着那些燎泡说:“我们就凭这些燎泡打跑了日本人!”

                                         抗战结束后,居民庆祝胜利


    鄂友三的奶妈是北只图村刘家的闺女。鄂友三在外威风,但是一进北只图村,都要下马步行。

    抗战结束后,鄂友三的骑兵队声名鹊起。他本是黄埔骑兵科出身,抗战中又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部队也多是大青山地区精于骑射的壮丁,所以战斗力较强。1948年2月,蒋介石命令鄂友三奉偷袭冀中老解放区河间县。鄂友三率部来往穿袭,炸毁冀中我军苦心经营的粮库、被服厂、兵工厂,甚至连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做饭用的锅都给砸了。狂妄之极的鄂友三竟然在冀中军区为毛泽东准备的精致卧房书案之上,留信一封,称“来访未晤,由汝等自夸铜墙铁壁之老巢,今日已为国军摧毁,今后将随时来访。”

    鄂友三黄埔九期同学高宪岗,萨县四区高泉营村人


    1948年10月23日,华北“剿总”傅作义使出惯用杀手锏——掏心战术,命令鄂友三骑12旅突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 当时西柏坡卫戍部队均调往前线作战,情况十分危及。恰在此时,另一萨县人、中共地下党员、北平《益世报》采访部主任刘时平从鄂友三口中获知此机密,迅速传至西柏坡,才避免了一场危机。

    1949年9月19日,鄂友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在和平起义通电上签名。

    1950年2月,鄂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四师,鄂任师长。起义后,鄂曾煽动部属哗变,并接受国民党行政院长阎锡山的委任和国民党“华北、东北、西北党政军联合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委任。同年10月,因叛变问题鄂友三被捕审查,1958年3月病故于北京公安医院。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