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百年萨镇】萨拉齐的老城故事(上)

    信息发布者:condyldw
    2017-06-18 08:57:14    来源:土右旗志史办   转载

    (一)名称

    萨拉齐是内蒙古历史名镇,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据一些学者推断,萨拉齐在明代就是土默特蒙古贵族或高级僧侣的属地,这里聚居着为上层服务的牧民和手工业者。

    萨拉齐最早称“厂汗圐圙”,“厂汗”一词在蒙古语中除指“白色”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圣洁、纯洁”之意。“圐圙”,书面语作“库伦”,蒙古人习惯称大型的聚居点为“库伦”,如乌兰巴托早年称“大库伦”,通辽市的库伦旗等。厂汗圐圙大约指明代聚集在这里的蒙古包或颜色泛白的房子。

    萨拉齐县衙正门

    到了清代,不治怎地,突然有了“萨拉齐”这一称谓。“萨拉齐”究竟是什么意思,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蒙古语,汉译为“务奶食者”;

    2.满语,官职名称,汉译“通判、同知”;

    3.与今包头市东河区之“沙尔沁”同名;

    4.蒙古语,汉译为“放排夫,搬船汉”。

    务奶食者,是最常见的译释,也是为官方所采纳的译释。而且有人将其附会为明代为美岱召顺义王府提供奶食品的基地。

    内蒙古师范大学金峰教授认为“萨拉齐”是满语,汉译为“通判、同知”。他认为萨拉齐原称“厂汗圐圙”,雍正十二年这里设职协理通判后,官方文书称这里为“萨拉齐”,后民间沿用。

    内蒙古图书馆的忒莫勒认为“萨拉齐”源于今包头市东河区的沙尔沁(村)。他的依据是蒙文档案中的“萨拉齐”发音与“沙尔沁”相同,但沙尔沁的语种、含义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包头地名志》认为“沙尔沁”是藏语“沙日查”,意为“白塔”。

    认为萨拉齐是“放排夫、搬船汉”者,是误将金峰对土左旗境内沙尔沁村的解释,用在了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村之上,进而又移植在萨拉齐所致。今土左旗之沙尔沁因南有什拉乌素河,河岸置有木筏及筏工,“筏工、搬船汉”蒙语称“沙尔沁”,故得是名。

    细细推敲起来,还是金峰教授的观点站得住脚。

    1929年,斯诺拍摄的萨拉齐街景

    (二)城垣

    清代,由于汉族移民的涌入,萨拉齐日渐繁荣起来。萨拉齐的汉族移民多是山西祁县、太谷、崞县、平遥等地来的,这些地方的商人是当年中国最富有的集团,所以在他们的操控下,萨拉齐的商业闻名于塞外。

    但是树大招风,财多遭嫉。

    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叛乱。一些叛乱队伍深入鄂尔多斯草原劫掠,并有了攻打萨拉齐的企图。

    当时的萨拉齐是不设防的城市。城里熙熙攘攘,店铺鳞次栉比,钱庄、粮行、当铺、百货一应俱全,城外却没遮没挡,完全暴露在半农半牧的平川上。回民的部队都是骑兵,如果打了过来,那还了得?

    萨拉齐的同知文山坐不住了,商号的掌柜也坐不住了。大家集议,赶快动手修建城墙,组织民团防御。这么地,萨拉齐的城墙才于同治七年(1968年)破土动工,到九年(1870年)基本建成。


    萨拉齐厅同知文山,满洲镶白旗人

    同治年建成的萨拉齐城垣周长4520多米。基宽4米,顶宽近2.7米,通高约6.7米,女墙高1.8米,设垛口3600个,炮台28个,东北和东南开排水孔各一。4个城门都筑有门楼:东称泰来,西称定远,南称永清,北称磐安。

    中国人的建筑里俯仰之间都是学问,萨拉齐的城垣就有很多说道。

    据故老传闻,萨拉齐城墙的周长、垛口等数字和四个门楼的名称,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炮台28个是象征着天上的28个星宿,还比如:

    东门为啥叫泰来——东有泰山,取否极泰来之意。

    南门为啥叫永清——因为南门外就是浑浊滔天的黄河,要让它永远安定清澈。据说同知文山还在南门外立了一杆巨型的毛笔,取“逼”意思,这一逼便将黄河难移30里,到了现今的河道。

    西门为啥叫定远——因为西北回乱,清廷当时正派左宗棠率军全力平乱,取平定远疆之意。

    北门为啥叫磐安——萨拉齐往北都是蒙古草原,这块地方在冷兵器时代一直战争不断,所以要稳如磐石,故名。

    民国时期拍摄的萨拉齐东门——泰来门

    萨拉齐城里的百姓,冬季取暖多用大青山里的煤炭,所以光绪十年(1884年)上,为通往大青山运煤方便,在西北方向开一门称“昌源”。“昌源”这字眼,一看就是指物流业的。昌源门开后,在昌源门附近就形成了煤炭、柴火交易市场——后碳市,后碳市附近的居民点就被成为后碳市街。

    清代的萨拉齐人就知道要稳定团结,要守住北疆靓丽的风景线,要发展煤炭物流业,这就是咱老祖宗的智慧!

    1937年10月16日,日本侵略军兵临萨拉齐城下。马占山部队的一个连和刘盛伍领导的保安团利用泰来门附近城墙抵挡日军了一上午。

    1945年,萨拉齐第一次解放时的城墙与角楼

    1958年夏秋之交,大雨成洪,洪水浸逼至萨拉齐城墙半腰处,城内男女老少凡有劳力者,悉数上墙加筑。洪水退后,人们感叹:“要没有城墙,萨拉齐就让灌了耗窟了!”

    很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时,人们在城墙挖掘土炼铁炉,使城墙残破不堪。1978年~1979年修筑环城路时,又将城墙铲平。现在我们只能从照片中感受老萨拉齐的城垣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