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好看风景 > 正文
    购物车
    0

    麦收的回忆

    信息发布者:condyldw
    2017-07-08 19:56:53    来源:敕勒川时讯   转载

    麦收的回忆

    文图:杨生茂

    又是一年麦收季节。

    这几天农田里的麦苗已经成熟,小麦要开始收割了。但在我小时候的乡村,在那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岁月里,镰刀收割小麦的情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每当麦收季节,正值天气最热最干燥的季节,一两天的时间里,干热的风就把小麦由黄绿色吹成金黄色。老天不等人,这时,要根据麦穗的干燥程度,或凌晨四五点,或傍晚,抓紧收割。脖子上带上毛巾,手拿早已磨得铮亮的镰刀,站在地头,准备收割。第一刀叫“开镰”,第一刀割开之后,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开割了。这是一种极费体力的活,几乎所有的时间,人的上身与腿的角度都要弯成80度,而且,几乎没有直立的机会。麦秸放倒,随即被扎成一个个的“麦捆子”......

    “麦捆子”运回“场面”,人就放心一半了,不用担心麦子在田地里遇到大风、下雨甚至冰雹,但以后的事情就比较复杂了。农村生产队时期打场的场面里,骡马拉的是大碌碡,还有人在翻场。骡马嘴上都戴着防止它们吃麦穗的铁网罩,碌碡在麦穗上欢快地跳动着,十多分钟既可完成,效率极高。期间用木叉翻动一两次,经碌碡压过几次之后,上面的麦秸就变成了柔软、洁白泛黄的麦秸,麦粒全落到了下面。最后,把麦秸挑到一边,一层层压实,堆成麦秸垛。以前的房屋都是泥土的,里面掺上麦秸,相当于现在水泥里的钢筋。

    下面的工作就是扬场了。人站在麦堆的一侧,利用侧风,铲一铲麦粒,扬出去,麦粒与麦糠清晰地分离开来,麦糠扫一边,最后,只剩下金黄色的麦粒了。最后的工作就是晒麦粒、入仓了。


    时至今日,联合收割机代替了那时的镰刀与碌碡,那时几天的麦收现在一两个小时就可完成。不知现在人们是否还有丰收的喜悦。那时,人们亲手将一把一把麦穗变成麦粒,望着小山似的一堆,美在心里,笑在脸上。

    那样的环境下,经常有老母鸡领着一群孵化不久的小鸡在场面悠闲地穿梭、转悠、觅食,与人相处得那么和谐,那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再也见不到那样的情景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